热搜词:

捷尼赛思为何在中国遇冷?

捷尼赛思是韩国现代汽车集团旗下的豪华品牌,自2021年第三次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销量持续低迷。

2024年全年销量仅1328辆,远低于BBA等豪华品牌的单月销量,其在中国市场难以打开局面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品牌认知度低,缺乏豪华基因

捷尼赛思2015年才从现代独立,相比奔驰、宝马等百年豪华品牌,缺乏历史底蕴和品牌故事。

山寨宾利形象,其盾形车标与宾利高度相似,导致60%以上的消费者误认为“山寨宾利”,品牌认知度不足3%,远低于BBA。

韩系豪华认可度低,中国消费者对“韩系豪华”的信任度仅为德系的17%、日系的23%,现代起亚长期主打性价比,难以支撑高端溢价。

销售渠道薄弱,售后服务不足

捷尼赛思门店数量稀少,截至2025年,捷尼赛思全国仅19家门店,而奔驰在中国有超600家,覆盖范围差距悬殊。

售后成本高、周期长,例如GV80更换大灯总成费用高达3.2万元,比奥迪Q7贵40%,且配件等待周期长达45天。

直营模式水土不服,捷尼赛思采用“展厅+”模式后,部分门店从核心商圈迁至汽配城,削弱品牌高端形象。

产品策略错位,性价比低

高价低配,例如GV70入门款定价30万元却缺失360度影像、真皮座椅等基础配置,而宝马X3等竞品标配L2级智驾。

设计语言不受年轻群体认可(虽然我个人很喜欢),标志性“并行双线”大灯在90后消费者中认可度仅12%,远低于蔚来ET7的极简设计(达到68%)。

电动化滞后,首款纯电GV60续航仅451公里,智驾系统落后小鹏P7两代,上市两月销量仅70辆。

定价策略失败,进口成本高

中韩售价悬殊,GV80在韩国售价约32万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定价52万元,差价20万,消费者认为“不值”。

全进口模式导致成本高,关税、增值税叠加,价格竞争力弱,国产化进程缓慢,2026年才计划启动新能源车型本土生产。

管理层频繁变动,战略摇摆

四年来屡次更换CEO,2021年至今已更换何睿思、李哲、朱江三任中国区负责人,朱江任职仅10个月便离职,导致本土化战略推进受阻。

员工信心不足,内部员工购车比例不足0.5%,销售顾问更倾向推荐BBA,反映品牌内部认可度低。

韩系车整体在华遇冷

现代、起亚在华销量持续下滑,工厂闲置率超60%,连带影响捷尼赛思品牌形象。

中国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比亚迪、蔚来等本土品牌崛起,捷尼赛思电动化转型缓慢,难以抢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