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新能源的真正战场: 现在买车不留意这个功能, 一年后爱车就变成老古董

还记得几年前我们买车的场景吗?销售员滔滔不绝地讲着发动机参数、真皮座椅、中控大屏……一旦你把车开出4S店,这辆车的“命运”似乎就定格了——它再也不会变得更好了。但今天,情况彻底变了。

如果你的车是最近几年买的,特别是新能源或智能汽车,你可能已经发现:某天早上起来,车机界面突然不一样了;原本需要手动操作的复杂功能,现在一句语音指令就能搞定;甚至以前没有的“遥控泊车”功能,居然通过一次系统更新就实现了。

这不是魔法,这叫OTA(Over-The-Air,空中升级)。而它,正在悄悄掀起汽车行业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OTA:不止是“手机系统更新”那么简单

很多人一听OTA,第一反应是:“哦,就跟手机系统升级一样吧?”对,但不全对。

汽车的OTA分为两种:

SOTA(Software-Over-The-Air):软件升级,比如中控屏界面优化、地图更新、娱乐功能增加。

FOTA(Firmware-Over-The-Air):固件升级,涉及动力系统、刹车、电池管理、自动驾驶等核心功能。

后者才是真正的“大招”。传统车企过去打死都不敢想象,用户在家连个Wi-Fi就能“刷”一辆车的刹车逻辑或续航算法。而这,如今已是现实。

二、为什么说OTA是车企的“命门”?

你可能会问:“不就是个升级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1. 用户体验彻底颠覆:以前车出了问题或功能落后,你得预约、开车到4S店、排队、维修、取车……折腾半天还可能收费。现在呢?车企深夜推送更新,你睡一觉,车就“焕然一新”。甚至一些硬件缺陷(比如传感器误判),也能通过软件优化来弥补。

2. 车企的盈利模式变了:传统车企靠“卖硬件”赚钱,车一旦卖出,价值链基本结束。但现在,OTA让车企有了“持续赚钱”的机会——比如开通高级辅助驾驶、付费解锁座椅加热、订阅特定主题皮肤……车从“一次性商品”变成了“可持续服务的平台”。

3. 暗战已经打响:新势力品牌(如特斯拉、蔚来、小鹏)之所以能快速迭代,就是因为全线车型支持OTA。而传统车企如大众、丰田,近年来才慌忙跟进,甚至有的车型仍不支持FOTA。能不能OTA,已经成为判断一辆车“是否智能”的关键标准。

三、OTA的背后,藏着哪些你不能不知道的秘密?

“常用常新”是好事,但也可能是个坑。

比如:“虚假升级”

有些车企把一些明明该提前做好的功能(比如360°全景影像优化),包装成“重磅OTA更新”来宣传,实则是在弥补交付时的不足。

再比如:“升级反降级”

少数情况下,OTA后可能出现续航缩水、卡顿加剧等问题。极端案例是某车企通过OTA悄悄限制电池充电速度,以避免召回风险(后来被用户集体诉讼)。

还有:“隐私和安全”

OTA意味着你的车永远“在线”,车企可以远程获取车辆数据(包括行车轨迹、驾驶习惯等)。如果网络安全不到位,甚至可能被黑客攻击。

四、普通人该怎么看待OTA?买车必须看这几点!

如果你正打算买车,OTA能力应该成为你的重点考察项。记住这几条:

1. 问清是SOTA还是FOTA

如果只支持中控屏软件升级,不算真OTA。务必确认能否升级动力、刹车、自动驾驶等核心系统。

2. 看车企的更新频率和诚意

有的车企一年都不推一次更新,有的则每月都有优化。多翻翻车友论坛,看老车主怎么说。

3. 警惕“付费解锁硬件”的套路

比如你的车明明有座椅加热硬件,却要月付99元才能用。你觉得划算吗?

4. 安全第一

选择有强大网络安全团队的车企,否则OTA可能变成“远程破坏”。

试想一下:现在买的电动车,多年后可能通过OTA实现L4级自动驾驶;电池衰减后,车企推送一套新的能源管理程序,续航又回升10%;甚至哪天你想换种驾驶感受,一键切换“模拟V8发动机声浪”……车,正在从一个机械产品,变成一个可迭代的智能产品。

而作为用户,我们终于不用再忍受“买定离手”的遗憾。每一次OTA,都像是车企递过来的一杯咖啡,说:“嘿,我们又让这辆车变得更好了一点。”当然,前提是——你得选对那杯咖啡。大家觉得现在买车是否要着重注意OTA升级呢?不妨留言说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