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移动赋能社区数智化 织就民生守护网
转自:人民网-辽宁频道
当晨曦唤醒滨城的街巷,社区中的数智化网络已悄然运转。从智能设备的精准响应到服务网络的高效联动,这些融入社区肌理的科技力量,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民生幸福编织着一张坚实而温暖的守护网。
智能手环织就老人安全网
大连金普新区湾里社区的小李刚到办公室,智慧社区治理平台就弹出一条预警:独居老人王大爷的手环状态异常,且半小时内无活动轨迹。小李赶紧通知社区医生,一起赶往王大爷家中。“小李,这才几点......”王大爷打开门时有些迷糊,手腕上的智能手环还在轻轻震动。原来老人凌晨起夜时不小心崴了脚,手环也摔坏了,正疼得动弹不得。待社区医生为老人处理好伤处,小李总算松了一口气,“要是搁以前,得等到中午网格员上门巡查才能发现,现在系统比我们更懂居民的需求。”
AI网格员让办事少跑腿
这样的转变始于中国移动辽宁公司(辽宁移动)联合社区部署的“AI网格员”。在大连金普新区多个社区,“AI网格员”已逐渐成为居民身边的贴心智能助手。这款集办事指南、生活服务、物业服务等五大功能模块于一体的数字化工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在线服务,精准响应居民多样化需求。
过去,居民办理业务、咨询政策往往需要多次往返社区办公室,如今,随着智能工具的应用,这样的情况正在逐步减少。湾里街道的张阿姨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对着手机屏幕问退休认证流程时的情景。“本想着得跑几趟街道,没想到这个AI能把步骤讲得这么清楚,连注意事项都能提醒,一次冤枉路都没跑。”数智化转型正悄然改变着居民与社区的互动模式。据平台统计,这个会说话的“网格员”上岗首月,就帮金普新区768位居民解决了政策疑问,相当于为社区工作者节省出整整13个小时。
一刻钟服务圈激活社区效率
社区便利店老板老杨最近也发现了变化。以前有些小修小补的还得翻通讯录,总是记不住应该找谁,现在只要对着“AI网格员”说一声,就能获得即时回复,马上就有专人上门维修。“走廊灯坏了在群里说了一声,半个小时,电工就给更换完了。”老杨翻着手机里的服务记录,“这效率搁以前想都不敢想。”这正是因为“AI网格员”中增加了敏感词校验,以及图片、视频等识别功能,能够让系统更好地与社区治理业务耦合,让反诈宣传、文明创建、企业需求等信息通过“一键群发”快速、广泛触达,同时还能整合社区周边资源,形成AI网格员“一刻钟服务”推送内容,让居民一键获取周边商家、家政、水电维修等便民信息,打造更加全面、智能的服务知识库,让“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
AI监控筑牢社区安全防线
甘井子区滨海社区的监控摄像头搭载AI算法,能自动识别重点区域和可疑人员。这套系统的厉害之处,在保安老张的值班室里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么多年了都是靠人眼盯监控,早就看花了眼,有了平台追踪可疑人员,就不犯难了。”平台整合的重点区域监控系统,能通过红外感应与AI识别自动追踪特殊人群的活动轨迹。“晚归的业主小姑娘都说,看到楼道里的监控灯亮着,心里就踏实。”
一键群发织密信息传递网
傍晚的湾里街道,65个网格群同时弹出反诈提醒。社区工作者小陈说,“之前还得挨家挨户贴告示,现在通过平台一键群发,十分钟就能触达十万居民,让我们有更多时间做实实在在的服务。”小陈看着后台显示的12303位受益居民数字感叹道,“数据跑路比人跑腿快多了!”
这些散落在社区角落的科技碎片,正编织成一张看不见的守护网。当晨跑者路过装有红外感应器的楼道,当独居老人收到系统推送的康养数据,辽宁移动用智慧化实践证明,服务不在冰冷的代码里,而在每个被妥善安置的黄昏与黎明。“民有所呼,我必有应”,辽宁移动以“三个一”服务举措为起点,不断优化服务细节,为构建美好数字生活贡献更多移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