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把自己挣钱的AI开放了
图片系AI生成
2024年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期间,钛媒体App向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提了一个问题:腾讯投入AI的钱什么时候能看到效果,预计能看到什么效果。
彼时,互联网巨头们依旧在大手笔烧钱,算力投资、研发支出以及人才成本等以每年数百亿的规模消耗,大模型不是可以短期见效的业务,但市场越来越迫切想要看到一些确定的收益,AI落地自然成为主旋律。
汤道生当时的回答是:做大模型的投资需要比过去高很多,但模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用户能在技术里面获得什么价值,最终要在不同的场景里得到体现。场景多,正是腾讯的一个优势,腾讯正在寻找不同的场景,创造价值,并最终找到它的商业化路径。
在大模型领域,云厂商最现实的收入就是卖算力,如果要向上卖大模型服务,甚至更靠上的AI产品和服务,在业务场景里边赚钱,不仅商业模式要复杂得多,而且见效周期和做大规模都要更慢,腾讯其实选择了一条“小众”的路线。
就像IT届那句经典名言“Talkischeap,showmethecode”,但当时还缺少一个有力的证明,证明自己能在落地场景里搞钱。这个问题,在一年之后有了答案。
先是近期腾讯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营收达到555亿元,同比增长10%。不仅ToB,游戏中的虚拟队友提高互动、人工智能为广告业务带来了更精准的定向投放。马化腾直言,腾讯在AI领域持续投入,并从中获益。
而在2025年的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汤道生宣布,腾讯将全面开放AI落地能力,打通C端和B端的技术与场景。这意味着,腾讯靠AI的场景落地挣到钱了,并且要把这些挣钱的能力开放出去。
放弃“内卷”的代价
过去几年,腾讯云一直处于“减脂增肌”的状态中,就算在大模型到来之后,腾讯云也没有改变策略,抵御这种营收快速增长的诱惑,一定来自于马化腾的首肯,也需要腾讯云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认可。
对于腾讯云而言,不重要的,就是那些不可持续的“虚胖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待,大模型之前和之后。
汤道生表示,“过去云厂商的收入构成,不仅仅是自己的产品,还包括一些集成的项目,甚至也会包含短信的服务。所以腾讯会真正把收入构成打开看,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类目在里面,有一部分可能并不是腾讯云的核心能力,那些同质化的或者是基于转售别人的产品来充当收入的,这对腾讯云的团队长期而言不一定健康,所以减脂主要是那些低质量的收入或者是不可持续的投入,我们就比较坚决地减掉了。”
反过来,团队把更多精力聚焦在自研产品的打磨,包括云的底座、数据库、大数据平台等,自研产品的收入增长非常可喜,也非常健康。比如海外收入高双位数增长,国内也有非常健康的增长,而且是在行业比较卷、整体价格下降的情况下,腾讯云的实际规模有更大比例的增长。所以,腾讯云这几年,通过更聚焦自研产品、核心产品,长出了更高质量的产品收入。
腾讯云当然经历了阵痛之难,最直观的就是收入受影响,客户对于高性价比的云服务需求一直在,腾讯云不做自然有其他云服务商来抢,可以说,直到近两年,腾讯云才真正走出了“内卷”的影响,收入稳定增长,并且利润方面大幅改善。
而在大模型之后,GPU算力一路走俏,但反常的是,市场上有云厂商用低至两折左右的价格销售GPU算力,腾讯云内部也有声音,是否要稍微改变策略,趁着大模型热潮销售更多的算力。
“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还是希望不用亏损、补贴去换取低质量收入,而是以产品变现。”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提到,“GPU算力的‘卷’,我们从来没有参与其中,长期来讲对客户也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价值,事实上,大家也看到,过去消耗算力的头部大模型厂商很多也不存在了,这些收入并不是一个长期可预见的高质量收入。”
不卷算力,腾讯云需要另一个有说服力的逻辑,来吸引客户使用腾讯云的AI能力,答案显而易见,腾讯是怎么靠AI挣钱的——产品和场景,企业客户虽不能照搬,但可以复制。
坚定产品和场景的收益
对于腾讯云,不重要的就是不可持续的收入,即便为了大模型,腾讯云也不想去做短期的收入,那么,重要的是什么?
以GPU算力为例,据了解,腾讯云高管认为,大模型的比赛是马拉松,赚短期的钱可能会让腾讯云失去长跑优势,所以腾讯云没有过度把GPU算力商业化,而是优先保障内部自研,让混元等应用能够走得更远。
此外,今年2月份,腾讯将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ima等产品所在的团队和组织从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调整至CSIG(腾讯云与产业事业群),也是继腾讯元宝从TEG(技术工程事业群)转入CSIG之后,腾讯做出的又一项产品和组织调整。
C端产品和B端产品有着不同的逻辑,类似的例子比如个人网盘和企业云业务,虽然都是存储,但很难用同一个组织管理,也因为如此,腾讯云此举在当时有一定争议。
汤道生本次对如上组织调整做了一定解答,腾讯拥抱AI也是全方位的,每一个业务都在拥抱AI,包括广告业务、游戏业务、微信,所以,并不是腾讯的AI产品都在CSIG。
CSIG的AI相关产品,在今年年初组织变革后,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腾讯一如既往秉持C2B融合的业务方式,比如ima上的文档解析、文档召回的能力,和B端智能体开发平台的底层能力是一样的;比如浏览器也有很多针对文档的处理能力,原来在B端也有这些需求。通过组织的变革、腾讯有更多的能力,能够C端、B端打通,让两边的产品也更具竞争力。
第一步,腾讯把产品打磨好,第二步,送到客户的业务场景中去。
全国餐饮连锁企业绝味食品,与腾讯企点合作开展了一次全链路AI营销实验。AI智能体在洞察用户、生成内容、推送权益和转化成交中协同运作,效率达到人工的三倍。在数百万测试用户中,AI组的内容点击率是人工组的1.8倍,支付转化率是2.4倍,交易金额达到3.1倍。
腾讯云与阿斯利康共同打造的患者互动平台,融合医疗大模型、区块链溯源等数字技术,覆盖950万用户,功能从科普到用药提醒一应俱全。
正如汤道生所言,腾讯将全面开放AI落地能力,打通C端和B端的技术与场景。如果以应用的视角去看待AI,那么所有应用之下的AI技术栈,最终都是为了AI应用服务的,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实现技术-场景的高效协同,有利于打通技术研发与应用落地的闭环。
他表示,腾讯做战略选择的背后思考,还是回到用户为先,腾讯会思考在某一个场景看到用户的痛点,到底什么方案是最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好、最有效去解决他们的问题。
针对用户痛点场景,到底什么样的技术搭配起来是最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腾讯云会毫不犹豫地给客户最优的方案。AI的应用场景很多,但腾讯云还是聚焦在怎么能让AI服务好人,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去推动技术能力的发展。
“AI能做的事特别多、特别广,所以腾讯应该要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位,我们希望做的AI,都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就有了‘以人为本’这样的提法。”汤道生说。
腾讯都开放了什么
就像互联网时代,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一个“互联网”,大模型时代,也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大模型,但企业一定需要互联网和大模型衍生出来的各种能力,并且以高性价比、低门槛的方式应用于自身业务。
具体而言,腾讯云通过智能体解决方案、“SaaS+AI”、大模型技术“三大升级”,开放了自己“好用的AI”。首先,腾讯云智能体全面开放开发平台、应用场景、基础设施、模型能力与伙伴生态。腾讯也搭建了Agentinfra的完整套件,提供安全沙箱环境、长短期记忆、工具调用管理,以及全链路的安全和可观测等能力。
腾讯智能体依然是行业场景属性非常强的特点,覆盖科研、生产、供应链、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场景,沉淀了标准化的行业智能体模板。
其次,腾讯将全面升级“SaaS+AI”,AI能力全面接入代码开发、办公协同、知识管理等核心SaaS应用中。
以开发场景为例,腾讯已经有超过40%的新增代码是由AI生成的,35%的任务由AI评审,程序员平均月交付数提升34%,交付周期缩短10%。再如腾讯会议,近1年,腾讯会议AI功能用户量同比增长150%+,新的AI纪要功能还可以实时解析应聘者回答中体现的应对能力与态度,
最后是不能不提的大模型,过去一年,腾讯混元密集发布了30多个模型。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如何以更低的部署和推理成本,实现更强的模型性能,从而加速模型在产业中的落地。
0.5B、1.8B、4B、7B、A13B等多款开源小模型,手机和电脑上都能流畅运行,混元3D模型在开源社区的下载量超过260万,行业排名第一,并且在质检和设计领域成熟商用。
会上,腾讯云也正式发布腾讯混元3D3.0模型,建模精度比上一版提升了3倍,人物、复杂细节的生成效果大幅提升。同时,推出面向3D专业生产管线的一站式工具——混元3DStudio,大幅提升3D生产效率。
有了好用的AI之后,全球化是腾讯云今年战略的另一极,汤道生介绍,腾讯云将从基础设施、技术产品以及服务能力三个方向发力,今年腾讯云持续加码基础设施建设,海外开区的速度在国内各大云厂商中排在最前列,同时完成多项产品和功能升级,全面适配全球技术生态。
过去三年,腾讯云国际业务持续高双位数增长,服务海外客户数同比翻番。90%以上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和95%以上头部游戏公司,出海都选择了腾讯云。比如印尼GoTo集团、泰国正大、以及美团Keeta、美的、泡泡玛特等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