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云厂商也来抢饭碗, 浪潮的“好日子”到头了?

服务器市场的竞争,从来都是技术、资本和生态的三重较量。尤其是在全球数字化和AI算力需求大爆发的今天,从2025年上半年已发布的数据来看,浪潮信息的表现可以说是“一马当先”:总营收达到801.92亿元,同比猛增90.2%,远远甩开行业平均水平;

更关键的是,在AI服务器、液冷方案、云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这些高增长领域的收入占比正在快速提高,正在从“卖硬件”成功转向“卖解决方案和能力”。

放眼全球,不少老牌厂商增长已经放缓:戴尔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收入同比只涨了5%,惠普服务器业务增速约4%,IBM硬件部分更是几乎停滞。

再看国内,华为凭借全栈能力维持20%左右增长,新华三增速在18%,中科曙光在高性能计算领域表现不错,约25%;联想DCG业务增长15%,超聚变依靠灵活的供应链策略实现了近30%的增速。

不过,挑战依然严峻。浪潮目前仍面临毛利率偏低、高端芯片依赖进口、全球品牌影响力不足等多重压力。这也让王恩东所推动的战略布局和企业转型显得更加迫切,不仅要巩固在国产服务器中的领导地位,更要在这场硬仗中持续领跑。

高光之下,暗流涌动

浪潮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可以说是“高光之下,暗流涌动”。表面上,公司营收表现中规中矩,保持稳定增长,尤其AI服务器和智算中心项目订单充足,在政府、互联网和金融这些关键行业里表现非常强势,市场份额还在继续扩大。第二季度增速也维持在高位,说明他们多年积累的客户关系和交付能力确实在发力。

但往里细看,问题也不少。最明显的就是利润水平一直上不去,净利润率长期只有3%到5%,跟IBM、戴尔这些国际大厂10%以上的净利率比起来差距明显。就算放在国内比,比如对照华为、新华三,浪潮的盈利能力也仍然吃力。说白了,还是业务太依赖服务器硬件销售和系统集成这类“力气活”,真正高附加值的软件和技术服务还没形成支撑。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风险,就是浪潮的供应链对外部芯片厂商依赖特别严重。不管是AI加速卡还是高端CPU,基本都靠英伟达、英特尔、AMD这几家。一旦出现断供或者大幅涨价,浪潮的交付成本和周期肯定会受冲击。虽然他们也在推自主芯片和异构计算,但目前还远没形成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再来看业务结构,浪潮的收入高度集中在服务器产品本身,缺乏软硬一体化的整合能力,也拿不出有竞争力的行业解决方案。这种模式下,客户群也显得比较单一,高度依赖政府和国企采购,导致市场多元化不足,商业模式的弹性明显不够。最后得提一嘴战略层面的问题。浪潮的创始人和高管层过去明显更看重规模扩张,冲收入冲销量,但在利润结构、现金流健康这类质量型指标上关注不够。这种“重规模、轻利润”的思路,也让公司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显得有点被动。

对手们正在合围

服务器行业的竞争早已不再是某一款产品之间的较量,而是全面考验企业的全栈技术能力、生态合作布局和长期战略韧性。

华为称得上是浪潮最强劲的对手。两家在政务云、运营商等领域已经正面竞争多年。华为靠的是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以及“软硬芯”协同的整体优势,不断拿下高端市场的大单。特别是随着鲲鹏生态越来越成熟,华为在自主可控类型的项目中竞争力越来越强,比如昇腾AI计算集群、OceanStor存储等产品,正在多个行业和浪潮展开直接竞争。

新华三的攻势也相当凶猛。背后有紫光集团和惠普的技术支持,从网络设备不断拓展到服务器市场,尤其在教育、医疗和中小企业领域增速很快。他们提出的“云智原生”战略,更注重与真实业务场景结合,打法非常灵活。

国际巨头方面,戴尔和HPE依然把控着高利润的市场。戴尔凭借全球化的渠道和完整的产品线,在金融、能源这些对稳定性和服务要求极高的行业依旧占优;HPE则持续押注绿色节能和边缘计算,在全球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拿到不少订单。虽然它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有所收缩,但在品牌影响力和利润水平上,仍然领先多数国内厂商。

另外,一个越来越明显的威胁来自云服务厂商,像阿里云、腾讯云等不仅自研服务器,还逐步对外销售,直接挤压传统硬件企业的市场。这些云厂凭借自研架构、大规模采购和云生态整合,不断拉低单位算力成本,甚至开始反向输出服务器产品——这种“云厂商下沉做硬件”的玩法,对浪潮带来的冲击可能比传统对手更加致命。

再加上如今AI技术快速迭代,对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客户越来越看重全栈解决方案、绿色节能和服务响应能力,这一切都正在重新定义服务器市场的竞争规则。企业如果只拼硬件参数或价格,已经远远不够了。

“效率驱动”能否支撑未来?

浪潮一直以来都以“快交付、低成本、大规模”的效率模式占据市场,这套打法在过去非常管用。但随着客户不再只盯着“买设备”,而是更看重“买效能”,从单一采购转向整体解决方案,光拼规模和速度就显得不够用了。

尤其是在AI和云原生成为主流的今天,客户更关注的是软硬件一体化的能力、数据处理的实际效率、能源的整体管理,以及可持续的技术演进路线。浪潮虽然在硬件上持续推陈出新,但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云管平台等软件层的能力上,跟华为、IBM这些巨头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彭震最近提出要成为“全球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供应商”,大力推进“智算中心战略”,目标是从卖服务器转向运营算力。这个方向没错,但落地难度很大。这不仅要求企业有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还得具备运营服务经验和生态构建能力,而这几块,正是浪潮还在努力补课的地方。

眼下国内服务器市场增长放缓,政府采购竞争越来越激烈,互联网大厂也越来越多地自研芯片、采用白牌服务器。浪潮如果继续高度依赖国内市场,增长天花板只会越来越明显。但出海绝不是简单地把货卖到国外。浪潮在海外要直面戴尔、HPE、IBM这些巨头的全方位竞争。它们不仅渠道成熟,更深得客户信任,本地服务能力也非常强。浪潮要想突围,光靠价格优势远远不够,必须在品牌建设、技术服务、售后响应等方面实现真正的本地化运营。

面对这些挑战,浪潮必须强化自主研发与核心技术的布局,尤其是在GPU服务器、AI加速芯片、存储与云服务的协同发展方面加快突破。同时,也要加快面向金融、医疗、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输出,不能只停留在硬件层面。

在国际化方面,除了欧美市场,还应重点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逐步建立本地化的运营和服务能力。这一切能否实现,最终还要看高层的战略定力和组织的执行力,能不能坚持长期投入、敢不敢深耕细作,将是浪潮能否真正转型成功的关键。

结语:

当前中国服务器市场虽然还在增长,但竞争已经变得异常激烈。客户的需求正在发生转变:不再只是购买硬件,更要求提供“全栈服务”;不再只满足于“国产替代”,而越来越看重“真正好用”。未来能够活下来、走得远的,一定是那些既具备规模优势,又掌握核心技术、构建了软件生态,并且现金流健康的企业。

作为中国服务器行业规模化发展的代表,浪潮信息尽管在市场占有率上有一定优势,但若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逐步减少对政策的依赖,真正走向技术和效率驱动的轨道。行业的终局竞争,一定是核心技术、生态能力与运营效率的协同提升,而不能只依靠规模和价格战。

如果浪潮不能尽快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盈利能力、软件能力与全球化布局,就很可能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甚至遭到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多重夹击。还要不要坚持规模化路线?当然要坚持,但不能“只”靠规模。必须学会一边做大规模、一边提升利润;一边服务好大客户,一边构建自己的软件与服务生态。

这一切的背后,考验的是以邹庆忠为首的管理层的战略定力和组织变革能力。他们能否在保持传统交付优势的同时,迅速补齐软件和服务的短板?能否在政策与市场之间找到新的节奏、实现高质量增长?浪潮信息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型路口。调整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改,马上改”的生存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