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C级轿车, 标配激光雷达, 2025款领克10 EM-P实测
在当下的汽车消费市场里,不少家庭用户在挑选车型时,会优先考虑兼顾日常通勤成本与长途出行便利性的产品,插电混动车型恰好契合了这部分需求,因此关注这类车型的人逐渐增多。领克近期推出的 2025 款 10 EM-P,便是一款定位中大型车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采用五座布局,主要面向那些既看重车辆科技体验,又对实用性有较高要求的家庭用户群体。
从驾驶感受来看,2025 款领克10 EM-P 给人的初始印象是动力储备充足,但输出风格并不激进。这款车的系统综合功率达到 390kW,扭矩为 755N・m,单看参数偏向性能表现,不过实际调校更注重平顺性与可控性。在市区中低速行驶时,电机响应迅速且运行安静,油门踏板的反馈线性,即便是在拥堵路况下,也几乎感受不到顿挫感。切换至运动模式后,油门灵敏度会有所提升,但不会出现突兀的窜动。它搭载 1.5T 发动机,匹配三挡 DHT 变速箱和双电机四驱系统,120 版本与 240 版本在绝对动力上没有差异,官方给出的百公里加速时间分别为 5.9 秒和 5.1 秒,两者的加速差异主要是由于电池重量不同导致整备质量不一样。在实际驾驶过程中,无论是起步加速阶段,还是行驶途中需要再加速的情况,动力都能及时响应,即便是在高速上进行超车并线操作,也显得轻松自如。
对于插混车型而言,续航能力与能耗表现是用户关注的核心要点。2025 款领克10 EM-P 的 120 版本配备 18.4kWh 的磷酸铁锂电池(由宁德时代提供),CLTC 纯电续航里程为 120km;240 版本则搭载 38.2kWh 的电池(来自衢州极电),CLTC 纯电续航里程达到 240km。如果用户具备便捷的充电条件,240 版本基本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城市通勤场景的需求,实现日常出行以电为主。即便在电池处于馈电状态时,120 版本的 WLTC 油耗可控制在 4.2L/100km,240 版本的 WLTC 油耗为 4.38L/100km,相比传统燃油车,用车成本依然有明显优势。不过在实际使用中,续航表现会受到驾驶习惯和环境因素的较大影响,比如春秋季节不开启空调时,纯电续航的达成率较高;而在冬季低温环境下,或者车辆处于高速巡航状态时,电量消耗速度会明显加快。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车支持快充功能,120 版本从 30% 电量充至 80% 仅需半小时,240 版本的快充速度更快,从 10% 电量充至 60% 只需 0.22 小时,用户在商场购物的间隙就能完成补能,足以应对接下来的行程。
在底盘表现方面,领克品牌一直有着不错的口碑,2025 款领克10 EM-P 也延续了这一优势。它采用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独立悬挂组合,悬挂调校富有韧性。在通过路面细碎颠簸时,悬挂能够有效过滤震动,乘坐体验较为舒适;当车辆经过减速带或者较大坑洼路段时,车身不会出现多余的晃动,整体感很强。转向系统的手感轻盈且精准,车头响应迅速,尽管车身长度超过 5 米,但驾驶起来并不会让人觉得笨重。此外,这款车的悬挂系统支持软硬调节,在不同驾驶模式下,能明显感受到悬挂支撑性的细微变化。运动模式下,路感传递更为清晰;舒适模式下,悬挂则更侧重于化解路面颠簸。这种灵活的适应性,让车辆在不同路况下都能保持较好的行驶品质,无论是在城市铺装道路上行驶,还是偶尔遇到非铺装路面,底盘都能表现得从容稳定。在不同使用场景中,这款车也展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城市代步时,纯电模式带来的静谧性和平顺性是其突出优点;高速巡航时,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底盘的扎实感能给驾驶者足够的信心;即便在山路行驶,偏向欧系风格的底盘调校也能提供充足的支撑力,不会让乘客感受到明显的侧倾。
进入车内,首先能感受到明显的科技氛围,但这种氛围并没有通过过度设计来营造。15.4 英寸的中控屏幕是车内的视觉核心,搭配 12.66 英寸的全液晶仪表以及 25.6 英寸的 AR-HUD 抬头显示系统,驾驶者在行驶过程中读取车辆信息时更加轻松,无需频繁低头查看。车机系统搭载的是 LYNK Flyme Auto,实际操作过程中流畅度较好,语音识别功能支持分区唤醒和连续指令识别,像 “打开车窗、调低空调、导航到 XX 地方” 这类包含多个指令的复合需求,系统也能一次准确理解并执行。在手机互联方面,兼容性表现出色,支持华为 HiCar、CarPlay 以及 Carlink,不同品牌手机用户在更换手机时,无需担心互联适配问题,使用门槛较低。
座椅舒适性方面,2025 款领克10 EM-P 提供了真皮 / Nappa 材质和翻毛皮材质(运动版车型)两种选择。主驾驶和副驾驶座椅均支持多向电动调节和腰部支撑功能,同时还配备了加热、通风和按摩功能。其中,按摩功能对于需要长途驾驶的用户来说实用性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驾驶过程中的疲劳感。后排座椅支持靠背角度调节,加热和通风功能为选装配置,不过全系车型都标配了后排加热功能。值得关注的是,这款车全系都配备了小桌板,对于需要在车内临时处理工作事务,或者有带孩子出行需求的家庭用户来说,这一配置能带来不少便利。娱乐系统方面,全系标配 23 个扬声器,采用 7.1.4 声道布局,最大输出功率为 1600W,并且支持天空声道。如果用户选择加装 8000 元的哈曼卡顿套装,音质表现会更具细腻的层次感。在实际试听过程中,人声与乐器的分离度清晰,低音部分不会给人过于沉闷的轰头感,整体风格比较适合播放流行音乐和轻音乐。
空间表现上,2025 款领克10 EM-P 的车身尺寸为 5050×1966×1487mm,轴距为 3005mm,结合其中大型轿车的定位来看,车辆的纵向和横向空间表现符合该级别车型的常规水平。以身高 178cm 的体验者为例,在调整好前排座椅坐姿后,后排膝部空间仍有两拳以上的余量,头部空间也不会让人产生压抑感。虽然官方尚未公布后备箱的具体容积数据,但从实际观察来看,后备箱的进深充足,满足家庭出行时放置行李的需求基本没有问题。
在辅助驾驶与安全配置方面,2025 款领克10 EM-P 采取了务实且全面的配置策略。全系车型均标配 L2 级辅助驾驶系统,硬件方面配备了 11 个车外摄像头、12 个超声波雷达、5 个毫米波雷达以及 1 个激光雷达,芯片统一采用算力达到 700TOPS 的 NVIDIA DRIVE Thor。这套硬件组合为车辆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感知基础,不过在实际功能体验上,更侧重于稳定性和可靠性,而非追求激进的功能表现。在实际高速公路场景测试中,全速域自适应巡航和车道居中保持功能的工作状态稳定,车辆能够准确识别车道线,在缓慢跟车过程中,加减速动作平缓自然,不会出现突然的刹车或加速情况。自动变道辅助功能需要驾驶员拨动转向灯进行确认后才会启动,变道过程果断但不冒进,符合大多数用户的驾驶习惯。值得一提的是,该车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覆盖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在高速公路行驶时,能够根据导航信息自动完成出入匝道、超越慢车等操作,有效减轻了长途驾驶的疲劳感。不过当遇到车道线模糊不清,或者处于雨雪等恶劣天气环境时,系统会及时提示驾驶员接管车辆,这种相对保守的策略反而让驾驶者更有安全感。
安全配置方面,2025 款领克10 EM-P 延续了领克品牌一贯的高标准。除了基础的前方碰撞预警和主动刹车功能外,还配备了后方碰撞预警、倒车车侧预警以及 DOW 开门预警功能,这些功能在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中使用频率较高,实用性较强。例如在倒车过程中,系统能够及时探测到侧后方接近的行人或车辆,并发出警示信号;在停车后打开车门时,如果监测到后方有车辆或行人靠近,也会立即发出提醒,有效避免了 “开门杀” 事故的发生。此外,该车对交通标识的识别准确率较高,能够准确读取限速、禁止超车等交通标识信息,并将其投射到仪表盘或 HUD 抬头显示系统上,帮助驾驶员更好地遵守交通规则。疲劳驾驶提示功能和主动式 DMS 疲劳检测系统,通过监测驾驶员的方向盘操作行为和面部特征,在长途驾驶过程中及时提供安全提醒。被动安全方面,全系车型标配前排双安全气囊、侧气囊和侧气帘,构建了基础的被动安全保护体系。同时,儿童座椅接口(ISOFIX)和胎压显示功能也为全系标配,满足家庭用户的基本安全需求。
作为参考,奥迪 A6L 2025 款提供了多种配置版本,官方指导价区间为 42.79 万至 65.68 万元。该车型全系车身尺寸均为 5050x1886x1475mm,轴距为 3024mm,同样定位中大型轿车。动力方面,奥迪 A6L 2025 款提供 2.0T 四缸和 3.0T V6 48V 轻混两种动力选择,其中 2.0T 版本分为 190 马力和 245 马力两种调校,3.0T 版本均为 340 马力,全系车型匹配 7 挡双离合变速箱,部分高配车型搭载 quattro 四驱系统。底盘方面,全系采用前后五连杆独立悬挂结构,在滤震效果与路面反馈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行驶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车身的厚重感和整体性,路面细碎颠簸被有效过滤,通过减速带时悬挂动作干脆利落,既保留了一定的路感,又不会给人生硬的感觉。标配的钢制悬挂调校已经能够满足日常驾驶需求,而高配车型可选装的空气悬挂进一步提升了舒适性上限,能够更从容地应对较大的路面冲击,同时支持悬挂软硬和高低调节,以适应不同的驾驶场景。quattro 四驱系统的加入,增强了车辆在弯道行驶时的稳定性和湿滑路面的抓地力,转向手感轻盈精准,但电子辅助的痕迹稍显明显。配置方面,入门款 40 TFSI 车型配备基础的倒车影像和定速巡航功能,座椅采用仿皮材质;45 TFSI 系列车型开始提供 360 度全景影像、自适应巡航等选装包,同时可选择真皮座椅以及座椅通风、加热功能;55 TFSI 顶配车型则标配高级真皮座椅、后排独立空调、四区温控以及 B&O 音响等高端配置。
综合来看,2025 款领克10 EM-P 作为一款插混车型,展现出了较为均衡的产品素质。它没有在某一项单一性能上刻意突出,而是在设计、空间、智能化配置、动力输出以及能耗控制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合理优化,力求满足家庭用户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需求。无论是日常城市通勤、家庭短途出游,还是长途旅行,这款车都能为用户提供稳定且具有一定质感的使用体验,对于注重实用性与综合表现的家庭用户来说,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