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没有国补, 谁买苹果

作者|任早羽

视觉|顾芗

9月,是苹果新品发布的时间,今年亦不例外。

2025年的苹果,在北京时间9月10日凌晨1点,开启了名为“前方超燃”(AweDropping)新品发布会,准备开售新产品。

彼时,各大新闻头条堆砌着苹果迎来“历史首次”“连续三年大改版”“首款折叠”等字眼,声势极为浩大。

发布会已经落幕。这次,苹果共计推出了4款iPhone、3款AppleWatch和1款AirPods耳机。苹果CEO蒂姆·库克在发布会开场时说道,设计是苹果一切工作的原点,“设计不止关乎外观和感觉,更在于如何运行”。

本次发布会新发布的iPhoneAir,超薄设计

然而,从消费者们的反应来看,苹果这次“上新”的评价,仍然是毁誉参半。

本次苹果创新设计的看点其实并不多,唯两款产品在市场中引发了一些水花。一个是“史上超薄”,厚度仅有5.6mm,用来取代Plus系列中端机型的iPhoneAir。一个则是能够实现实时翻译的AirPodspro3。其余产品上的革新,说是在追赶安卓阵营手机的配置也不为过。

其中,苹果在这个时间点推出的iPhoneAir,被视为向折叠屏手机进发的号角。彭博社此前报道,苹果计划在未来三年连续推出重大设计改版,要对其关键产品iPhone进行彻底革新,预计将陆续发布更轻薄、可折叠和曲面屏等不同形态的机型。苹果预计将在2026年补上折叠屏手机的产品空白,把内屏几乎没有折痕作为产品核心卖点。

显然,苹果想要打破一直以来在创新设计上的僵局。但市场却在用脚投票——2025年的新品发布会过后,苹果的股价收跌1.48%。

今时今日的苹果已经与往日不同,那些引领着整个智能产品市场风潮的时刻已经不复存在。要知道,折叠屏机型乃是苹果“老对手”三星在2019年用超前设计理念引爆市场的利器,此后,各大手机厂商才开始孜孜不倦地研究折叠屏的不同形态。

而苹果在这几年里,只经历了诸如mini机型销量不及预期停售等“历史时刻”,并且它的计划似乎是在7年后成为迎头赶上折叠屏风潮的追随者。

打不过就加入,产品映射出近年来苹果在市场中的尴尬——它仍然是全球巨头,却难言满足了大家对它引领时代的期待。

苹果专卖店内的顾客/图源:视觉中国

苹果正在从一个“icon”,逐渐向一家普通公司靠近。它不做领头羊了,反过来被市场的取向牵着鼻子走。

但令人深深担忧的是,除了内驱力明显不足之外,苹果还要应对意想不到的挑战。

关税战下的“提前购机潮”

有人说,苹果的疲态,是很难从财报数据中直接看到的。相反,财报数据透着一股欣欣向荣之感。

如果只看2025年第三财季(2025年4—6月,为自然年中的二季度)的财报数据,苹果可谓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在Q3业绩电话会上,苹果库克直接说道,“本财季的表现确实让我们非常惊喜”。

“惊喜”二字在财报里,直接具象化为漂亮的增长数据。得益于iPhone、Mac和服务业务的两位数增长,苹果的总净营收创纪录地达到了940.36亿美元,同比增长9.6%,净利润达到234.34亿美元,同比增长9.3%。

根据2025年第三财季的财报数据,苹果的总净营收达到了940.36亿美元

营收净利双双大幅增长,苹果在三季度的业绩已经远超市场预期,何况在美洲、欧洲等地区市场,苹果同时创下了三季度营收纪录。而在大中华地区,苹果也实现了4%的同比增长。

在全线增长的数据面前,库克难掩兴奋,何况在此之前,苹果大中华区的营业收入已经连续7个季度同比下滑。

只从这些来看,反弹似乎近在眼前。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业绩电话会上的分析来看,库克也没有盲目乐观。他清楚,2025年的形势和过往不同,财报的亮眼数据,不仅仅是产品本身带来的。一些隐忧,正被掩盖在亮眼的增长数据之下。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图源:视觉中国

一个因素是2025年初爆发的“对等关税”事件。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要求对美国进口产品加征10%的关税。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政策变了又变,但特朗普仍紧紧抓着半导体和电子产品不放。前不久,9月4日,特朗普还在宴请美国科技巨头们时强调,美国政府将对生产线未转移至美国的半导体企业加征关税。

全球市场情绪被特朗普搅动得尤其紧张。这份紧张砸在苹果头上,反而砸出了几个有趣的侧面。

可预见的是,随着关税的到来,苹果的股价会波动,苹果的成本也会上涨。

在4月关税政策刚出时,苹果市值应声滑落至3万亿美元以下;5月特朗普警告苹果如果不将生产线迁移回美国,就要加征25%的关税时,苹果股价一度暴跌近4%。

在摇摆不定的关税政策中,市场信心犹如过山车般上下波动,苹果也“惶惶不可终日”。

最新财报则显示,毛利率环比下降了60个基点,来到了46.5%,但这仍处于苹果预期的高位。在解释毛利下降时,苹果CFO凯文·帕雷克将之归因于,因关税而产生的约8亿美元成本。而苹果预计,这笔关税成本将在下一个财季上涨到11亿美元。

成本可预期地将会上涨,那产品价格是否会上涨?这样的疑问弥漫着全球市场,反而让苹果的全球消费者们掀起了“提前购机潮”,推动了苹果的业绩。

苹果门店外,正在排队等候进店的消费者/图源:视觉中国

第三季度财报的业绩电话会上,库克在回应iphone16销量同比iPhone15实现两位数超预期增长时提到,按照苹果的估算,二季度约10%的营收增长中,约有1%是由关税导致的需求提前释放。

关税对于苹果的影响总体忧大于喜,毕竟,现状是,关税成本预估还要上升,却不一定再有能够提前释放的需求,甚至下一个财季的需求已经在二季度释放。

但苹果需要忧虑的,还不只是关税。

感谢中国补贴

在介绍第三季度财报中iphone和Mac的傲人业绩时,库克着重点出了大中华区4%的同比增长率。

毕竟,中国市场是苹果的第二大市场,而且在2024年,中国已经成为苹果APPStore生态系统全球最大市场。不难看出,中国市场的涨跌,无疑会影响苹果的业绩表现。

问题是,为何连续下滑了7个季度的苹果营收,能够实现反弹,成功止跌回升?

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里,库克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中国政府发放了“国家补贴”。

“尽管(国补)并非对所有产品都有影响,但确实对部分产品产生了影响。我认为补贴政策的实施也起到了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补贴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完整季度,前一个季度只有部分时间受到政策影响。”库克在回答分析师提问时进一步解释道。

淘宝上的Apple国家补贴专区

对苹果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窗口期。

在中国市场里,曾一骑绝尘的苹果,现如今正在被各大品牌挤压。大排长龙的苹果直营店背后,反而是持续承压的中国区业绩。

比如IDC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就显示,当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达到7160万部,同比增长3.3%,但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同比下滑了9%,市场份额从上季度的17.4%下滑到13.7%。排行榜里,当季度苹果排在小米、华为、OPPO和VIVO身后,位居第五。

近几年颓势大致如此,iphone15系列发布之后,苹果频繁被质疑增长乏力,也因此早在2024年就开启了行动想要挽回。

譬如,当年开年,苹果就把Iphone15系列产品做了最高500元的价格调整,“618”大促活动期间,在主要的电商平台中,Iphone15全系列机型大幅降价:Iphone15价格降幅达到1500元。但遗憾的是,IDC数据依旧显示,2024年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大跌了17%,市场份额跌到第三位。

在社交平台上,消费者们纷纷讨论着如何通过国补购买苹果。有人表示,“想买苹果16没国补,5999不买了”

所以,面对国补,苹果展现出了热情拥抱的姿态,甚至全面降价。

国补政策的一个要求是,手机产品单价售价不高于6000元。按照这个“限额”,彼时,整个iPhone16系列只有官方售价5999元的iphone16和官方售价4499的iPhone16e可以享受这个折扣。

当时间来到“618”大促活动前夕的5月11日,苹果向渠道商下发调价通知。

下调之后,iPhone16pro的128G版本,价格正好卡在5999元,进入国补范围。抢购热潮由此爆发,大促活动期间,iPhone16系列机型在京东销量排行榜中直接包揽前三名。

到了6月24日,苹果官方渠道宣布支持“国补”活动。在活动页面上,苹果用大一号的字体写着“指定产品享受国家补贴,最高省RMB2000”,一副势必吃下政策红利释放的需求的模样。

仅从苹果第三财季的大中华区销量数据来看,“以价换量”的办法确有奇效,直接点燃了市场热情。

根据2025年第三财季的财报数据,按报告分部分列的净销售额

但如果纵观整个中国市场,苹果却仍然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因为,在中国市场,“国补”的受益者不止苹果一家。

IDC二季度数据同时显示,尽管出货量高于预期,但按照市场份额来算,苹果仍然排在第五位,居于华为、vivo、oppo、小米之下。政策红利,似乎也无法改变苹果中国市场份额被分而食之的境况。

会成为一家普通的手机厂商吗?

苹果,到底是怎么到这一步的?

曾几何时,苹果乃是艳惊四座的存在。它靠着革命性的创新,占领着市场高地。

在很多时刻,苹果贩卖的不仅仅是某个单一电子产品,而是一种内核名为创新与“重新定义”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苹果在众多消费者心中并非只是一家消费品公司,而是一家朝着新世界进发的科技企业。

把时间拨回到乔布斯时代,我们会发现,苹果用革命性的产品,改变着许多惯常的生活方式。譬如1998年发布透明蓝色外壳iMAC的时候,2001年推出iPod的时候,2010年推出iPad,开创平板电脑市场的时候,2011年发布语音助手Siri的时候。

1998年推出的透明外壳iMac

可以说,苹果的护城河,物理上是硬软件相结合的闭环生态系统,精神上则是一种科技想象力。这也是“果粉”们愿意买单的关键原因。

然而时至今日,这种内驱力似乎正逐渐减弱。苹果的反应力越来越慢——它不仅从其产品再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颠覆性创新上可以看出,还可以从苹果在AI上的迟缓行动中看出来。

Applecar的流局。

价格高昂的AppleVisionPro在推出一年后再无水花。

从iPhone13开始连续五代采用挤牙膏式微小创新,把聊天式机器人带入移动端市场的苹果,也在AI春天里姗姗来迟。

Chatgpt横空出世时,无法进行多轮对话的Siri还难以理解复杂语义。

Siri一度以“科技革命”刷新市场,此时却成为了落后的象征。作为AppleIntelligence的核心,原本要在今年4月推出的SiriAI升级版也在3月宣布流产,要在2026年推出。

尽管库克在二季度业绩电话会上提到,苹果正在对AI加大投入,但是仍无法改变“已经太晚了”且进展不顺的事实。

在这场AI竞赛中,苹果已经有多名工程师被Meta、OpenAI、Anthropic挖走,苹果AI核心人物庞若鸣也离职转而投向Meta。

在团队分崩离析之时,也有收购AI公司的橄榄枝向苹果抛来,但苹果始终兴趣不大——这也好理解,苹果总是更偏爱“内生性”的产物。

如果从营收和市值上看,苹果无疑仍是巨头,突破3万亿美元的市值昭示着其实力。但当科技想象力逐渐在市场中被磨损之后,苹果还是那个挑战规则,触碰未来的苹果吗?

恐怕,苹果正在逐渐变成“只是一家大公司”。

如果在不久的将来,国补退坡了,苹果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手机厂商,你还会一如往常热情地排队甚至加价购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