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AI产品的思考与展望

面对AI技术的高速演进,产品经理如何不被“技术焦虑”裹挟?本文结合真实项目经验,拆解AI产品从构想到落地的关键路径,帮助你在混沌中找到清晰的产品方法论。

上周和同事聊天,他给我分享了硅谷AI创业者尹一峰的访谈,突然颠覆了我对未来的看法:我们的思维逻辑,可能早就跟不上AI重构生产关系的速度了。https://v.douyin.com/bXrBq369rpI/(访谈视频)

尹一峰是谁?从差点辍学的网瘾少年,逆袭成HuggingFace机器学习工程师,现在又带着几百万美金融资在硅谷创业,天天和顶尖AI科学家打交道。他的分享,没有空话,全是戳中行业要害的“真心话”。

一、先搞懂:硅谷顶尖AI人才怕什么?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普通人聊AI,第一反应是“会不会抢我工作”;但尹一峰说,他接触的顶尖AI科学家,怕的是另一件事:

“真正牛逼的人担心的不是失业,而是自己没办法为这个世界做出巨大的贡献——因为他们觉得AI的贡献可能会比自己大,怕自己实现不了自我价值。”

这句话戳中了一个关键:AI带来的不是“岗位消失”,而是“价值标准的重构”。比如在我们传统的看法中,对于产品经理的要求,以前看“会不会画原型、写PRD”,现在更看“能不能判断‘这个需求10年后还有没有价值’”——因为前者AI很快就能替代,后者才是人类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业逻辑彻底变了:别再盯着“现在的痛点”,要抓“10年后的真需求”

尹一峰有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

“创业要做十年后的生产关系,不是现在的。用传统方式找痛点、解决痛点,两三年就会被GPT干掉。”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AI发展太快,现在的“真需求”可能很快变成“伪需求”——比如前两年火的“AI文案生成工具”,现在GPT随便就能做,用户根本不愿付费。那该怎么判断“10年后的真需求”?他给了两个核心标准:

“能让人把注意力搭进去”,比“能让人掏钱”更重要传统逻辑觉得“付费就是真需求”,但AI时代变了:年轻人愿意花3小时用AI定制虚拟形象,却不愿为10元/月的AI办公工具买单。说白了:当物质需求被AI满足后,人更愿意为“自我表达、情感共鸣”买单——注意力在哪,真需求就在哪。我们团队之前做教育AI,从“付费错题批改”转到“免费AI故事生成”(用户可自定义角色),月活直接从10万涨到80万,就是这个道理。

找“AI追不上的东西”,别和AI拼“务实”尹一峰说:“以后一切务实的东西(写代码、做报表、改需求)都能靠大模型解决,人得务点虚——天马行空的抽象思考、搭建价值共识,这些才是AI做不到的。”举个例子:AI能生成100版产品原型,但“这个原型能不能戳中10年后用户的价值观”,得靠人判断;AI能分析数据,但“怎么把数据转化成用户愿意相信的‘价值共识’”(比如为什么你的产品比别人更值得关注),也得靠人。

三、AI编程分三代,每一代都在颠覆产品人的工作

聊到具体的AI落地,尹一峰把AI编程分成了三代,每一代都对应着生产关系的变化——产品人尤其要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你的工作内容:

尹一峰说,第三代AI编程落地后,“人类劳动和生产力会彻底脱钩”——不是说人没事干,而是要干“AI干不了的事”:比如判断“这个产品有没有符合用户的价值共识”,比如搭建“让用户愿意投入注意力的场景”。

四、给产品人的3个行动建议:别等10年后被淘汰

聊到最后,尹一峰给了个“压舱石”:生产力在变,生产关系在变,但人的需求永远跳不出马斯洛五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基于这个,我总结了3个产品人能立刻上手的方向:

1.从“做工具”转向“搭场景”别再做“AI文案工具”“AI代码工具”这种纯效率产品,而是做“用AI搭建场景的工具”。比如:针对“自我实现”需求,做“AI艺术协同平台”——AI生成初稿,用户注入创意,再用AI帮用户搭建粉丝社区,让用户的作品获得认可。

2.把“决策权”还给用户,AI只做“辅助”不管做什么AI产品,都要保留“人类关键决策”的环节。比如医疗AI,AI可以生成健康方案,但“要不要执行”让用户选;财富AI,AI可以分析市场,但“要不要投资”让用户定——安全感永远是用户的核心需求,AI不能越界。

3.练“认知能力”,别死磕“操作技能”以后“会画原型、写PRD”不值钱,值钱的是“能判断什么需求10年后还有价值”“能搭建用户愿意相信的价值共识”。平时多琢磨:“这个产品的核心价值,是AI替代不了的吗?”“用户愿意为它投入注意力吗?”

结尾:互动讨论——你的工作会被AI影响吗?

综上所述,我想谈一下我的观点:

AI已经不是“工具升级”,而是“生产关系的重构引擎”。未来10年,AI产品的胜负手不再是“技术有多先进”,而是“能否帮人类在‘劳动与生产力脱钩’后,找到新的价值锚点”。

对于AI产品经理而言,我们需要从“效率优化者”转型为“未来生产关系的设计师”——既要懂AI技术的边界,更要懂人类需求的本质(那些马斯洛需求层次中“不变”的部分),这才是应对AI变革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想问你:你现在做的产品,是在“适配现在”还是“锚定未来”?你觉得AI会让产品经理的工作更轻松,还是更有挑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