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从销冠到重整, 哪吒汽车坠入深渊! 50家资本抄底是福是祸?

董事长方运舟曾奋力救场,134家核心供应商也以债转股施以援手,却仍未能阻止哪吒汽车滑入重整的泥潭。不过,颇令人玩味的是,陷入困境甚至可以说走向衰败的哪吒汽车,在重整过程中却仿佛散发出别样的吸引力,反倒成了众人眼中的 “香饽饽”。

8月4日,“合众新能源管理人”公众号发布了《关于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的公告》,对公司的整体情况、招募投资人的具体方案等关键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依据阿里资产平台所披露的信息显示,短短时间内,报名参与哪吒汽车重整的意向投资人已突破50家。

遥想此前哪吒汽车在破产重整边缘挣扎,四处寻求融资却屡屡碰壁,无人愿意伸出援手的艰难处境,如今这般众多投资人踊跃参与的景象,实在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难免让人好奇,哪吒汽车到底有哪些闪光点,能让它在困境中成为被追逐的对象呢?

从辉煌,到困境

作为国内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中起步较早的一员,哪吒汽车在发展历程中也曾有过耀眼的时刻。2022年,其凭借约15.21万辆的年销量成绩,成功登顶造车新势力销量排行榜首,一时间风光无限。然而,好景不长,进入2023年哪吒汽车的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并且从2024年开始,公司的经营状况也急转直下,诸多问题开始集中爆发。

从公开的数据信息来看,2023年末,哪吒汽车的短期借款余额高达43.17亿元,然而其账面上的现金却仅仅剩下28.37亿元,如此悬殊的差距,使得公司根本无法足额覆盖短期借款金额,资金链紧张的状况可见一斑。

去年6月26日,哪吒汽车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更是无情地揭示了其财务上的困境。从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的亏损额逐年攀升,分别约为48.4亿元、66.66亿元和68.6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额超过了180亿元。哪吒汽车董事长兼CEO方运舟曾无奈地对外表示:“哪吒汽车一直在艰难地维持运营,处境犹如在悬崖边缘徘徊。创业这十年来,经历了无数次仿佛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一表述,深刻地反映出了哪吒汽车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艰难处境。

深入探究哪吒汽车陷入如今这般困境的原因,不难发现其在品牌定位和市场营销等多个关键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2022年,哪吒汽车登顶时所采用的低价策略以及网红营销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年的销量构成中,均价处于8 - 10万区间的哪吒V车型销量占比接近65%,均价在15万左右的哪吒U车型销量占比也达到了33%。

这种低价策略虽然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了销量,但从长远来看,却给哪吒汽车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毛利率长期处于负值。从2021年至2023年,哪吒汽车累计亏损高达183亿元,平均到每一辆售出的车上,亏损金额超过4万元。这样的亏损状况,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重,也为其后续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当市场风云突变,哪吒的“低价护城河”瞬间崩塌。2023年,比亚迪、吉利等巨头携重兵杀入10万级市场,价格战硝烟弥漫。哪吒无力跟进血拼,于是仓促转向冲高之路,可惜消费者对品牌的低端认知根深蒂固,市场反响惨淡。这一战略摇摆,使其深陷低端走量不盈利,高端冲高无人问的困局,销量断崖无可避免,其中2023年销量下滑16%,2024年腰斩至6.45万辆,2025年1月销量仅110辆,4月甚至传出“零销量”噩耗!

雪上加霜的是紧绷的资金链与创始人的信誉崩塌,前有方运舟身负限高令,卷入多起劳资、合同纠纷,后有供应商集体追债诉讼不断。当多重打击叠加,哪吒的轰然倒塌早已是必然终局。

重生希望浮现?

虽说哪吒汽车走到如今这步田地,令人惋惜但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哪吒汽车在生产制造能力方面,仍然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其过往推出的产品也在市场上得到过一定程度的验证。此外,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仍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市场格局尚未完全稳定下来。对于那些意向投资人来说,此时选择入场,或许仍存在一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这也可能是众多投资人对哪吒汽车重整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原因之一。

目前来看,哪吒的剩余家底主要包括浙江桐乡350亩工业用地、生产线设备、知识产权及“哪吒汽车”商标。同时拥有江西宜春、广西南宁、泰国及印尼工厂,外加安徽三处零部件基地。然而,在产能普遍过剩的当下,这些重资产究竟是价值筹码,还是沉重包袱?值得投资人冷峻掂量。

此外,合众新能源所拥有的新能源乘用车 “双资质” 也是吸引意向投资人们的关键砝码,不过所谓的 “双资质” 在日益开放的行业环境中稀缺性递减,有多少投资人真的愿意为其买单需要打个问号。

车叔总结

这起看似热闹的资本围猎,更像是一场对残存价值的最后瓜分,而非凤凰涅槃的序曲。重整或许能短暂续命,但无法赋予哪吒重生的基因,新能源赛道,终究只相信产品与市场的硬逻辑!